快捷栏目 
 
栏目内容 首页 >> 教学改革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9-03-29 13:24 作者:汽车技术工作室 字号:[ ]

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汽车技术工作室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实施试行方案

一、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一直在探索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课改策略。长期的教育实践让我们明白,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教师性格的不同,能力的差异,综合素养的偏差等造成课堂教学风格不同;学生来源不同、智力水平差异,学习习惯偏差,必然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待进生吃不了,皆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然而老师们多数是“齐步走”,“一刀切”,所以势必造成严重的两级分化或学生厌学情况。殊不知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却用一样的模式去培养不一样的人。做法不科学,显而易见!

二、分层教学的思想来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存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三种差异:一是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二是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三是智力的差异。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学习的进度有快有慢,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向教育提出了必须有针对性施教的要求,无可厚非,因“人”而异,目中有“生”,了解学情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我国教育原则之一的“因材施教”思想。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人是有区别的,在智力上有“上智”“中人”“下愚”的个别差异(《论语•雍也》),在基础上有“入门”“升堂”“入室”的不同进度(《论语•先进》),在学习上有“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不同态度(《论语•雍也》),他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国教育经过几千年发展,在学习上人的个体差异已经得到确认,“因材施教”已经作为教育学上的教学原则之一。由于学生在生理发育、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智能有所不同,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四、分层教学的主要措施与策略

教育学家的理论运用于分层教学的实践其实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辅导、评价六方面来展开。

(一)学生分层

通过学情分析按照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为了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计划先将现七年级1--8班学生实行“班级分层”,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品质等方面分为ABC三个层次的班级。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班级的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B层班级的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9--16班也要召开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情分析会,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以及班委会会诊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编号为1号,2号。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编号为3号,4号。C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编号为5号,6号。学生分层的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实施教学分层备课计划和教学目的分层计划的前提。座位也明确规定为,12号居中,34号居左,56号居右,便于老师上课时开展分层教学。

(二)教师备案分层

1.学习目标分层。

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和归宿点,也是评价、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确立明晰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习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因此,分层教学在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C层学生使用基本目标,但必须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A层学生得到拔高,让B层学生得以提升,让C层学生能够进步。

2.学习内容分层。

教学设计要做到四个清醒认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水平有清醒认识,对教学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个体激励的方法有清醒认识。

分层课堂教学应坚持先预习后学习,方法重于知识,过程和兴趣重于结果的原则;分层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方法;分层教学中,教师施教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层次,也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尤其对C层次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等手段,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情景创设、问题设计、教学策略等都要根据学情分层设计。

3.作业布置分层

作业分层运用的是阶梯原理,这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4.差异辅导分层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利用辅导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决优生的难题,中等生的困惑,待进生的错漏。

 确定分层辅导的目标。要改变过去单一辅导(集体辅导)的做法,对A层班级或A层学生要提高难度,给予更高层次的要求,无论是作业,还是练习。对C层班级或C层学生要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课标》的要求。老师应较好地去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加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规范愉快的做好自己等次内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5.学生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分层评价,主要采用动态评价、综合评价和考试评价3种方式。动态评价,每个层次学生学习水平是动态化的,学期末将对学生分层进行核定,重新调整层次。综合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质量检测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以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为依据,对学生个人学业水平按等次、按比例评定ABC。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当然,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即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在评价时都应遵循及时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应有所区别,对A类、B类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对于C类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

在测试、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按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评价,期末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如,将C等次的学生调至B等次或B等次班级,或B等次的学生调至A等次或A等次班级。

江苏省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

20161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上一篇:理实一体“六步教学法”模式
  • 下一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方案
  • 版权所有:2006-2016 徐州开放大学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地址: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邮编:21000